皮影戏:渭南戏曲文化的光彩篇章(下)-地方网(2)
采集侠 2022-04-27

皮影戏:渭南戏曲文化的光彩篇章(下)-地方网华阴老腔震山岳

崔晓极

(四)

戏曲是渭南本地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,有六个剧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其中属于偶人戏曲生成的为四种,而渭南皮影戏曲阿宫腔、碗碗腔、老腔等都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遗保护项目之列。当今民间艺术专家冯骥才说:“物质遗产是静态的,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动态的、传承的、嬗变的。在这动态的演变过程中,对其影响最直接的是传人。”这就是说传承人悟性好,所传承的技艺水平就高。传承人缺才气,技艺水平必滑坡。有幸的是渭南皮影戏民间艺术家人才辈出,薪火相传。换句话说,渭南皮影孕育了出色的戏曲艺术家,造就了渭南戏曲文化遗产优秀的传承人。

阿宫腔皮影艺人富平的段天焕,当他看到阿宫腔一脉单传已到奄奄一息境地,逆势而上成立了新的皮影社。他领导皮影社深研阿宫腔艺术,琢磨皮影技巧,艰苦奋斗,争得一方天地,在危机时刻赓续阿宫腔血脉。阿宫皮影参加了陕西省的汇演,他创的“拉马”烟火技巧使同行竞相学习。他把阿宫皮影戏演到首都,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后连连称赞。

段天焕的阿宫腔唱功深厚,嗓音独特,一人包唱生旦净丑,能唱80多本戏。阿宫腔要搬上大舞台了,他被聘为艺术指导和教练,和富平剧团的工作人员一起克服困难,细心摸索,设法解决音乐唱腔伴奏的诸多技术技巧难题。先试排了阿宫腔传统剧《玉瓶赠金》《鸳鸯谱》,接着又排了《锦香亭》《王魁负义》《女巡案》等剧目,为阿宫腔成功走上大舞台付出了心血。

周总理曾赞誉南方某地“一本戏救活一个剧种”,生长于富平的著名编剧曾长安先生为阿宫腔接连写了《两家亲》等四部佳作,使阿宫腔在当代戏曲舞台上摇曳多姿。曾先生满怀热情,不顾年迈多病之身,以顽强的意志和高度的文化自觉,写出了研究阿宫腔的专著《阿宫腔——最后的玉兰花》。“这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阿宫腔剧种的学术专著,对阿宫腔的起源、发展、表演、音乐、演员、剧目及重要艺术活动都作了详细考证与记述”,弥补了陕西地方戏曲研究阿宫腔的空白。这本专著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以及对以后的影响不可估量。

翻开历史,碗碗腔皮影在后来时月里占据了皮影戏的大半江山。尤其东路碗碗腔影戏班社林立,优秀碗碗腔艺人层出不穷,对戏曲文化的贡献也大。

杜升初,艺名“一杆旗”,临渭区人。早年随同州碗碗腔艺人学唱碗碗腔皮影戏,21岁起为渭南焦家班社领班,唱碗碗腔皮影戏长达50年。他天赋才艺突出,既是唱曲名家,也是乐器行家,更是编剧髙手。他演唱自编的《燕子伐》《钗钏》《慎鸾交》多达40本,是被人称颂的曲译本。1951年以73岁的高龄到西安演出了《逼上梁山》《三打祝家庄》《红娘子》等戏,受到上级重视,立即被接到刚成立的戏改处。很快,经他口述,抢救性地记录了30多个碗碗腔剧本。

谢德龙,首屈一指的碗碗腔艺术大家。他唱碗碗腔声韵俱佳,弹得一手好月琴,他的净角道白被认为无人可及,擅生、旦、丑各类角色,人们赠他“红菊花”艺号。先前曾在华县领班演唱,活跃在渭北一带。1952年被特聘到西安德庆皮影社任社长,后又任西安市皮影社长。他挖掘、整理、演唱了200多本戏,接待过30多个国家的友人。他协助省戏曲剧院将《金琬钗》《白玉钿》等碗碗腔传统剧目搬上戏曲大舞台。他曾担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、陕西省广播文工团艺术顾问,整理出多部碗碗腔历史剧目,创作了不少碗碗腔现代剧目。还将《白毛女》《三世仇》《血泪仇》《朝阳沟》等现代戏移植成碗碗腔演出。长安书店将他写作的《大闹天宫》《碗碗腔选集》公开出版。他还向戏曲音乐工作者传授了不少碗碗腔音乐唱段,经戏曲音乐艺术家王依群记录整理成《碗碗腔音乐》。

东路碗碗腔有名的艺术家多了,如德庆皮影社的郝炳黎、李世杰,还有同朝皮影沙底村的张礼常等,大荔王逢堂曾被省戏曲剧院聘请当碗碗腔教练。可贵的是华州地区碗碗腔皮影当今仍然有十来个班社很活跃。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,华县(现华州区)碗碗腔皮影多次参加全省全国的展演汇演,屡获殊荣。艺人们也多次应邀到法国、德国、日本、新加坡等地演出,开展民间文化艺术交流活动。现在经常从事碗碗腔皮影演出的40多名艺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,有相当一部分出身于皮影世家。他们中的潘京乐、魏振业、魏金全、吕崇德、刘华、刘兴文、姜尚文、姜建合等十余人都是省级“民间艺术家”,对碗碗腔都有骄人的贡献。

陕西小黄蜂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135720868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