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家村的“创客”

小黄蜂电商2018-05-28

阅读()

有人说,创业是一种态度,是对平淡生活的颠覆和改变;有人说,创新是一种文化,是对传统观念的变革和推进。当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在全国掀起热潮的时候,位于礼泉县栖霞镇的袁


有人说,创业是一种态度,是对平淡生活的颠覆和改变;有人说,创新是一种文化,是对传统观念的变革和推进。当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在全国掀起热潮的时候,位于礼泉县栖霞镇的袁家村已经经过多年的耕耘,从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,逐步走入了“创客时代”。
提起袁家村,人们并不陌生。自2007年打造乡村旅游业以来,从最初的康庄一条街到如今的小吃街、酒吧街等七条街,短短几年时间,就成为国内有名的“关中民俗体验地”,持续火爆的旅游人气和产业化发展道路也引来社会各界的关注。
现如今,面对乡村旅游业的转型升级,面对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节点,袁家村也在发展变革。当乡村需要创新,当创客需要土壤,乡村与创客的结合将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?走进袁家村里的“创客”,将会带来不一样的解答。
王志俊:老茶“烹出”新人生

yjc.jpg

一把铜壶,几克茯茶,些许清水,六成文火,再加上老师傅娴熟的熬茶手艺,一壶温润的王家老茶就出炉了,这便是袁家村里远近闻名的“王家茶馆”。土灶、铜壶、木桌、竹椅等古香古色的物件,传统的工艺,都吸引不少远道而来的游客驻足休憩,“很多人慕名而来,有时候周末的客流量就达到四五百人。”茶馆老板王志俊介绍说。
今年45岁的王志俊是土生土长的袁家村人,年轻时就开始在外闯荡,他种过苹果,养过奶牛,做过建筑工、机修工、电工,也在村里基金会和水厂做过管理人员。短短的十几年间,他换过数个工作,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,然而直到袁家村打造旅游业后,他才重新找到自己的事业定位。
“2007年村里做旅游,虽然号召我们回来,但当时前景不明朗,我也一直是持观望态度。毕竟咱就是农民嘛,眼光还是比较浅,想着看看情况再来。”王志俊笑着说,“直到2008年,看到村里先尝试的人已经富起来,这才下决心回来开农家乐。”就这样,在村干部的不断号召下,他和家人成为第二批回乡创业的人。
起初,王志俊投资了十五六万开办农家乐和垂钓烧烤,但由于客流量有限,一直处于亏损状态。彼时袁家村的发展也在探索期,为了吸引人气,村党支部书记郭占武建议他开办茶楼和万人麻将馆。“我们王家以前是开茶楼的,到我父亲是第四代,所以他认为我应该继续传承下去。”面对这样的建议,王志俊最初也犹豫了很长时间,毕竟之前的投入不少,却一直没见收益。思前想后,又在村干部的劝说下,他想着创业目光应该长远一些。2012年的冬天,王志俊东拼西凑借了不少钱,再次投入100余万元打造了现在的茶馆。
在老父亲的指导下,王志俊始终坚持秉承着传统的熬茶工艺,对水量、水温、茶量、火候以及熬制时间等条件都有着严格的要求,精心熬制着每一壶茶。慢慢的,越来越多的人来袁家村旅游,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光顾王家茶馆。2014年茶馆的收益达到40余万元,到了2015年,仅前七个月就超过了上一年的收益。
现如今,王家茶馆雇佣了15名邻村员工,他的创业也带动了周边群众的就业。66岁的熬茶师傅张建设老人便是其中一员,他身体硬朗、口齿清楚,伴着音乐节奏“拉风箱”已经成为茶馆特有节目,也成为袁家村的一道风景,引得无数游客叫好。“我还打算再干15年,在这里心情好,接触面广,快乐地挣钱,幸福地生活,人生也有了新的追求。”张老汉乐呵呵地说。
“我不知道创客是什么意思,但我觉得我们袁家村的人,是在实实在在地搞创业。”提及这些年的经历,王志俊也颇为感慨,前面十几年一直漂泊不定,后来在村干部的带动下,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,开阔了自己的视野。“我们农民也在不断学习,不断提高,思想觉悟也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。现在大家不仅仅是为了赚钱,更是为了乡村的发展而共同努力,为袁家村的未来而奋斗。”
郭斌:“背包客”返乡创业
从2007年袁家村发展伊始,本村村民就陆陆续续从外地归来,搭乘上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班车。相比于他们,郭斌的返乡则有些“迟”。
1986年出生的郭斌是土生土长的袁家村人,2007年村里开始打造休闲旅游业时,他也正好大学毕业,怀抱着“想看看这个世界”的念头,他背上行囊前往北京,开始北漂生涯。先是工作,后是创业,前后辗转了国内多个城市,也尝尽了人生百态。
而就在他见识外面世界的时候,袁家村此时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。“其实工作之后的几年,我一直没时间回来,很多都是父母说的。”郭斌介绍说,村里发展之后,他的父母也开始经营农家乐,售卖油泼辣子,期间多次提出让他回乡创业,甚至还追到西安要他回乡,“但那会儿还是不想回去,想在城里待着。”
2012年,袁家村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,虽然因为小吃街的火爆,带动了村里前期的旅游发展,但也因缺少休闲体验的项目,游客往往是“一日游”,如何留住游客?如何增加游客的旅游体验?书记郭占武和村干部也费尽心思,他们带领村民多次外出考察,也向专家请教发展方向,最后决定增加酒吧、艺术街区等体验项目。由于这一类产业较为年轻化,所以村里也号召年轻人加入进来。
听闻这一消息,结合自身的兴趣,他终于下定决心,回归家乡。“以前觉得做小吃、搞旅游很简单,后来才发现村里还有更大的产业规划,也点燃了我们年轻人的创业激情。”郭斌回忆说。
虽然酒吧街起步后也遇到了不少经营方面的难题,但在全村人的努力下,2013年,人气渐渐聚集,特别是到旺季的时候,街区里12家酒吧基本全部爆满。而像郭斌这样从外回来的年轻人,也带回来不少先进的管理理念,不断提高酒吧的服务标准。现在,郭斌酒吧的年收入已经达到12万元,获得的收益他也进行二次投资,不断提升酒吧的品质。
“有些人觉得我们创业很舒坦,其实背后的艰辛却不为人知。比如,每天至少营业十五六个小时,而且为了做好酒吧,我还专门学习了手鼓、音乐、魔术等,都是为了吸引游客。此外,还在不断通过书籍、网络以及与朋友的交流,学习经营管理的知识。”郭斌说,其实袁家村的所有人都在学习,小吃街不断改良自己的配方,农家乐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,艺术街区不断创新,在这里我们不仅仅是创业,更是把它当成事业,全心全意地在经营。
谈到未来的发展,郭斌也充满信心,一方面他打算继续提高酒吧的经营水平,根据袁家村规划发展,多开几家分店;另一方面,他也积极参与村上的建设、管理和接待工作,“就像是我店门口写的,‘还有99年,我们也是百年老店’,袁家村的未来也还有更广阔的前景。”
陈嘎:让袁家村更有“味儿”
小吃、农家乐、民俗体验……如果说这是袁家村曾经留给游客的第一印象,那么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袁家村平台的日益壮大,越来越多的城市“创客”也慕名而来,“85后”的年轻小伙陈嘎就是其中之一,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。
今年29岁的陈嘎毕业于西安欧亚学院,还在上学的时候他就希望和朋友创业,但受限于现实条件,毕业之后他先进入了西安左右客精品酒店工作。随着学习成长,想要开一间设计工作室的梦想慢慢发芽成熟,工作三年后的2013年他决定辞职创业,和大学同学在西安创办了一家平面设计公司。
一次偶然的机会,陈嘎和朋友来袁家村游玩,发现这里还没有文化创意类的项目,善于抓住商机的他便萌发了开办小店的想法。但事实上,这个想法并不算创新,在当下国内火热的旅游景区内,各类手工品小店层出不穷,如何作出特色,如何说服袁家村接纳他们的项目,陈嘎和他的团队也做了充分的准备。
“在西安我们纯粹做平面设计,但来到袁家村,我们结合特色给他们定制了文创产品,如手绘地图、明信片、手工制品等,找到双方的契合点。”陈嘎介绍说,在和村干部交流之后,2014年2月他们的“如此手工”艺术小店顺利开业。带有袁家村特色文创产品也广受游客的喜爱,随着市场的认可,同年9月他们又在艺术长廊开办了第二家小店“如此陶艺”,将这家店搭建成设计师的平台,从各地搜集艺术产品在这里展出及售卖。如今,第三家“如此生活”又在祠堂街开业,这里主营手工布艺,并将成为他们公司在袁家村的办事处,设计师的工作室也设在这里,便于大家寻找灵感。
“其实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,但能坚持下来,除了热爱之外,更重要的是袁家村这个平台搭建得好。最初引进我们过来,免收房租降低了成本,源源不断的客流量也降低了创业风险,为我们创业者提供了很好的环境。”陈嘎介绍说,自从他们设计团队在袁家村做出品牌后,省内不少旅游景区也邀请他们开办分店,但他们并没有这个打算,“一方面我们也在坚守自己的理想,希望提供更优质的产品;另一方面,别的地区虽然也能提供一些优惠条件,但却失去了自由施展能力的空间。” 现在,陈嘎和他的团队已经由2人发展到13人,业务范围也在逐渐扩大。回望这几年的创业经历,他总是提到一个词——爱好。“选择创业项目,就是基于我们的爱好,之后的发展,也围绕爱好进行。虽然创业之初心里也曾害怕,万一赔钱失败怎么办。但后来发现,只要坚持在自己的领域把事情做好,就会越来越有信心,路也会越走越宽。”
谈到未来的发展,陈嘎充满自信,“年后我们还将成立袁家村文化创意产业联盟,为相关行业的从业者搭建平台,联合举办一些展览等活动,在袁家村形成文创产业的规模,既能丰富这里的旅游业态,也能带动我们自身的发展。”
手记
能体验的乡村
古朴的房屋,悠长的小巷,流淌的清泉和琳琅满目的商铺,有着浓郁关中风情的袁家村每年都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体验。
袁家村拥有着地道的关中美食、浓厚的民俗文化以及别样的风土人情。在这里,游客可以体验到原汁原味的关中文化;在这里,也可以感受到一杯茶、一米阳光的惬意。停步在这里拍几张照片,欣赏几件精致的小物件,身心都能得到久违的放松。不仅如此,你还可以拉一把茶炉旁的风箱,摇一摇古井的轱辘,亲自体会在传统手工作坊劳作的乐趣。
袁家村的成功是时代变革中的一个典范,然而更多的情况是,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,中国的乡村正在经受着多元化的冲击,日益严峻的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问题,城乡发展严重不均衡的现状以及乡村文化的失落,都成为整个社会的阵痛。
如何让乡村重新焕发活力,袁家村给予了一定的启示。采访中,不论是袁家村本村的村民,还是外来的经营商户,都不约而同地提到“自己是在做事业,而不仅仅是赚钱”。也正是这种积极的心态,让袁家村整体发展既有规划,又有创新,更让农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。
“鼓励在外打工的农民工返乡创业,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有助于新农村建设。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也许不是那么舒适、体面,他们回到乡村之后,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展旅游,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提升了农民的生存尊严,让他们能够体面地活着。”长安大学旅游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丁华评价说,乡村旅游是项惠民工程,为了拉动旅游业,政府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实际上真正受益的就是村民。不仅帮助他们增加了个人收入,也改变了他们的思想意识,提升村民对于市场的认识。
不过,随着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,越来越多的地方也走上了模仿复制的道路。近两年来,省内不少乡村都在积极打造诸如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体验项目,缺乏创新,单纯的照搬经验,以打造小吃街为主,虽然短期内取得了不错的成效,但从长期来看,出现了高度同质化、商业化的问题,发展也遇到瓶颈,不少地方门可罗雀。
“乡村旅游是好的产业,但如果只是被动模仿复制别的地区的发展模式,很容易在竞争中淘汰出局,”对此,丁华也建议说,“要积极应对市场需求,主动出击找准撬动点,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更应做好规划工作,不断创新旅游产品,形成更大规模的产业链。”
时代在变革,创新永无止境。旅游产业在越来越重视品牌化的同时,也越来越注重跨界整合资源的力度、地产、文化、休闲等多个元素的组合,成就了如今的现代乡村旅游业,也为游客呈现出一个不一样的、能体验的乡村。(来源:陕西日报 记者 许梦婷 实习生 刘已粲)